10月23日,長城汽車回應歐盟反補貼調查:不會放慢出海,已開始快速推進歐洲工廠選址工作。
打不過就限制。貿易順差之下,這招屢見不鮮。在電動載人汽車之前,遭遇歐盟魔爪的還有電動自行車、光伏組件,相關企業不得不被迫應戰。
汽車陷入的這場調查風暴則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連馬克龍自己都會說,“絕不能在電動汽車市場上重蹈我們在光伏發電的覆轍,我們在中國工業中造成了依賴,并使其制造商繁榮昌盛”。
在對手眼中,中國電動車企科技感十足、性價比超高、綜合競爭力強。危機感面前,調查是歐洲汽車業面對威脅的應急反應,核心目標是保護本土汽車產業。
汽車行業是歐盟本土的支柱產業。中國品牌汽車進入歐洲市場的時間雖然較短,但增長速度迅猛,市場份額不斷攀升。
上個世紀80年代,日本汽車強勢崛起,后來被“忌憚”的對象變成了韓國。而今天,輪到中國的電動汽車了。
歐盟認為,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從政府補貼中獲益,使得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。同時,中國電動車大舉出口歐洲,市場份額不斷提升,損害了歐盟汽車工業企業的利益。
而對于大舉出海的中國車企來說,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“車到山前”。眼下,在歐盟反補貼調查這座大山面前,“路”在何方是一道必答題。
車到山前必有路,這句老話既暗藏了現實的窘迫,也蘊含了豐富的解題思路。
在中國車企海外擴張的過程中,歐洲市場一直是重中之重。毋庸置疑,時代大勢正在倒向電動汽車這邊,對于歐洲來說同樣如此。
能源危機讓他們必須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,他們傾向于通過電動車來替代燃油車,但是目前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顯然已不在歐洲這一邊。
歐洲擁抱清潔能源需要中國市場,更需要中國市場的產業鏈。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,歐盟給出的補貼政策相對一視同仁,本土生產的汽車和進口汽車都能享受。
近年來,中國車企實現了成功的技術升級、產品迭代,不僅在國內市場“殺瘋了”,出海拿下海外高端市場,更是順理成章。
勇往直前,正如長城給出的答案。歐盟出招,中國車企只能積極應對。無論專業的談判團隊,還是爭取當地合作伙伴的支持,都必不可少。
按照過往雙反的經驗,積極應訴的企業和被動應訴甚至不應訴的企業,被加征的關稅稅率并不相同,而且差別巨大。
從長遠的角度看,不打不相識。歐盟的反補貼調查,可能會加速中國車企在歐洲的本地化建廠和運營進程。像BBA來到中國,中國的新能源車企也可以找到共贏的本土化之路。
合作的思路不變,但合作的路徑可以變。本土供應鏈的搭建,可以解決當地的稅收與就業,而技術賦能又可以打造共同利益鏈,這樣就不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。
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
本網站所有內容屬北京商報社有限公司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。 商報總機:010-64101978 媒體合作:010-64101871
商報地址:北京市朝陽區和平里西街21號 郵編:100013 法律顧問: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(010-82011988)
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4276691 舉報郵箱:bjsb@bbtnews.com.cn
ICP備案編號:京ICP備08003726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4555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1120220001號